導讀:縱覽全局,我國塑料機械行業實現了“十四五”的良好開局。但應看到,在疫情分散蔓延、成本上升幅度大等多重挑戰下,塑料機械行業難以獨善其身。
【
塑料機械網 編輯視角】 近日,2022 中國塑料機械行業優勢企業評選結果公示。該評選工作由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組織,分別以“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為主要經濟指標進行排序,確認出“2022中國塑機制造業綜合實力30強企業”、“2022中國塑料注射成型機行業19強企業”等名單。
(詳情查看) 從細分榜單來看,海天塑機依舊牢牢占據著C位。以2021年主營業務收入為主,綜合實力前五名的另外四家企業分別是伊之密、上海金緯、震雄集團和大橡塑。按2021年凈利潤排序,排名則略有波動,第二至第五名為上海金緯、伊之密、震雄集團和泰瑞機器。
塑料機械工業是加工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的“工作母機”,所有塑料原料均需經過塑料成型設備進行制造生產。據統計,注塑機產值占塑料成型設備總產值的40%以上,是產量最大、使用量最多的塑料加工設備。我國注塑機制造企業大多集中在浙江、廣東以及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行業上市企業有海天國際(01882.HK)、伊之密(300415.SZ)、拓斯達(300607.SZ)、泰瑞機器(603289.SH)等。
縱覽全局,我國塑料機械行業實現了“十四五”的良好開局。但應看到,在疫情分散蔓延、成本上升幅度大等多重挑戰下,塑料機械行業難以獨善其身。
一方面,行業發展面臨一定時期較大的下行壓力。根據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重點聯系企業數據測算,2021年我國塑機產量34萬臺,同比增長7%;營業收入949億元,同比增長17%;利潤總額94億元,同比增長11%;營收利潤率10%,與2020年持平。但由于成本上升幅度超過了收入增長幅度,利潤空間受到壓縮。
今年1-5月,中國塑機主要經濟指標下滑。其中,營收348億元,同比減少7%;利潤總額32億元,同比減少12%;產量12萬臺(套),同比減少13%。出口交貨值49億元,同比增長3.6%。
另一方面,中國塑機向外伸展的“筋骨”面臨打擊。目前,行業在“走出去”時不得不應對全球化帶來的貿易保護主義挑戰,印度對華塑機反傾銷調查就是一例。
對此,中國塑機積極應訴印度反傾銷調查,對其他國家形成了正面示范效應,進而為在多邊貿易規則中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礎。2022年5月26日,印度商工部發布公告稱,財政部未接受其于2022年2月16日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塑料加工機械或注塑成型機作出的反傾銷終裁結果,決定不對中國涉案產品征收反傾銷稅。
挑戰與磨煉并行,那么注塑機未來需求增長點又在哪兒?筆者認為,新能源汽車領域將為行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近年來發展勢頭依舊迅猛。據了解,從年初至今,中國幾家本土注塑機頭部企業陸續公開宣布了與比亞迪展開合作的消息。如:3月,海天為比亞迪提供一批大型多組份注塑機,應用于多色車燈生產; 5月,近百臺震雄注塑機將用于生產比亞迪“漢”、“唐”、“宋”等當前主流的新能源車型內不同尺寸的內外飾件;7月,18臺伊之密二板式注塑機陸續入駐比亞迪合肥工廠,專用于生產空調等內外飾件......
熟悉比亞迪的人士透露,今年比亞迪集團各生產基地對注塑機產品的訂單總金額大約在30億元上下。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粟東平也曾表示,2021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廠商比亞迪等訂購了約20億元中國注塑機。這必將拉動更多新能源汽車企業采購中國塑機,國內的注塑機行業可充分享受這一市場。
編后語:從長遠眼光看來,塑機行業發展前景依舊可期。對于最近一兩年市場下行壓力,企業應增強信心并迎難而上。除了做好主導產品的同時,還應強化自身的市場適應性,擁有捕捉行業風向的能力,為新領域分得一杯羹而儲蓄力量。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繼而內化為利己的契機。
注:本文由塑料機械網(m.jxbdc.com)整理發布,主要資料來自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聚風塑料、全塑聯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